中新社记者 张玮
盘、碗、碟、酒杯……在金银器制作技艺传人贾永峰工作室,工作人员陈琪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錾刻着各种浮雕图案的精美金银器皿打包寄走。“今天要发走300件。我们主要承接来客订单。年底订单多,多数是设计的年会纪念品,最远的订单来自广东。”
新年将至,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多家手作工坊迎来新一轮订单旺季。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民族元素,或是将民族元素手工制品个性化定制,获得中外游客青睐。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有着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正悄然走俏年节礼市场。
“我们每一件手工艺品的图案、造型,都可以讲出一段历史。”金银器制作技艺传人贾永峰在作品中既融入蒙古族民众喜爱的虎、鹿等元素,也加入了晋西北地区流传的莲、牡丹等样式。“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碰撞出的设计理念,使金银器皿成为许多客户选定的伴手礼。”
一件经过上千摄氏度高温烧制的瓷器,在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城刻瓷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建永的刻刀下历经上万次凿刻,釉面上逐渐显露出一幅立体且内容丰富的瓷画。《骏马奔腾》《雪乡写真》……每件素色瓷器上都刻画着一段独一无二的草原故事。
刻瓷是明清时期从皇宫走到民间的绝活,被誉为“瓷器上的刺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刻瓷艺术名扬海内外,刻瓷盘常常作为“国礼”出现在重要的外交场合。
据王建永介绍,传统的青城刻瓷只有黑白两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探索出刻瓷彩绘、刻瓷影雕、瓷刻镶嵌金属和螺钿等复杂工艺。“如今的刻瓷成了一门独特的瓷器装饰艺术,也衍生出很多周边产品,如墙画、花瓶、摆件等。”王建永的刻瓷制品远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这些产品尤其受海外游客的喜欢,每一件都能量身定制,不可复刻”。
临近年末,呼和浩特市乌兰不浪村文化大院掐丝珐琅彩传习馆开足马力赶制订单。掐丝、点蓝、鎏金……经过传习馆主理人崔霞的精心制作,一顶象征平安吉祥的“蒙古包”跃然画布上,一幅掐丝珐琅沙画呼之欲出。
千年的精工技艺流转于现代匠人的巧手中,总能让它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中国三大工艺美术珍宝之一的“铜胎掐丝珐琅”在草原上找到了新的“归宿”。
“我们将不同的艺术风格融入创作中,使作品蕴含全新的审美效果,很受年轻人的喜爱。”在设计上,崔霞从不墨守成规,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的掐丝珐琅沙画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传习馆的平均年销售额可达近百万元人民币。(完)